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八月中旬,顿巴斯战场突然加速,俄军小分队从北线渗透,防线被压缩到危险位置。
这几天,顿涅茨克州的地图在不断刷新。俄军没有开着大批坦克冲锋,而是用小股步兵在北部的多布罗皮利亚方向悄悄渗透。
在俄乌军事冲突中,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的亚布卢尼夫卡定居点被占领后,一名俄罗斯士兵正在升起一面旗帜
短短一天,前沿乌军防线上出现了至少十公里的推进,有的战场观察甚至提到可能接近十七公里,但大部分权威消息依旧保持谨慎口径“十公里以上”是共识。
这种推进并非铺天盖地,而是沿着几个小通道分路插入,像是在防线上挖出楔形缺口。
这个缺口直指波克罗夫斯克,也就是曾被叫做“红军城”的地方。
那里是乌军在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,公路和铁路网都在这里交汇,往西能连上克拉马托尔斯克,往南能通向科斯坚京尼夫卡。
谁掌握了这里,谁就能掐住对方的补给咽喉。
地图上能看出来,俄军的推进呈现两个楔形,一路直插多布罗皮利亚以西,一路偏向西北,像是在割裂波克罗夫斯克与其他防区的联系。
这种打法是精算过的,它不是为了立即占城,而是为了逼迫乌军分兵救援,把防线拖得更薄。
乌军的反应很快,调动了机动预备队,还加大了无人机和防空的投入。防线的漏洞被堵住了一部分,但俄军的小组依旧在城区外围活动。
战场很乱,消息也乱,乌方坚称没有出现大规模突破,同时又承认有部分纵深被对方利用。
现场的画面和通报都在印证一个事实: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渗透行动,不是临时起意的试探。
俄军选的突破口,正好在乌军守备相对薄弱的地段,先派无人机侦察,再用小分队摸进来,等对方反应过来,防线已经被撕开一条口子。
俄军这一波,用的是“条件塑造”+“小股渗透”的套路。
先是用无人机和远程炮火持续试探,把乌军逼得不断调整阵地,然后趁着防守空隙派出十几人到二十人的小组,从田野、林带、废弃村落一点点接近乌方阵地。
不是大规模冲击,而是蚕食式推进。
渗透的目标很明确:打乱乌军的防御节奏,逼迫他们在多个方向同时防守,让兵力分布变得稀薄。
这种小规模的前出,不需要大规模后勤支撑,也降低了暴露的风险。一旦遭遇顽抗,可以迅速撤回,损失可控。
乌军在几个村镇周边进行了反击,尤其是在维谢莱和库切里夫亚尔一带,双方反复争夺。
乌方公布的视频里,前线士兵用便携防空武器击落了低空盘旋的无人机,还用火炮覆盖了可疑的渗透路线。
双方的较量,不只是子弹和炮弹的交换,更是侦察与反侦察的较劲。
这一战术节奏与此前俄军在东部的打法一脉相承。过去一年多,他们在阿夫迪伊夫卡以西就是这样慢慢压上来的,先是小股渗透,然后固定阵地,再把缺口扩成突破口。
这次他们是在复制之前成功的经验,只是速度更快、配合更紧密。
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——美俄首脑会谈已经确定在阿拉斯加举行。战地的动作,很可能是为了会谈增加谈判筹码。
在谈判桌上,手里有一张“刚刚取得的战果”,意义就不一样了。乌方当然明白这一点,所以在对外表态上格外强硬:不接受任何领土交换,不会在压力下签停火协议。
这种情况下,战场就变成了外交的延伸,谁能在这几天稳住阵地,谁就能在会谈时多一分底气。
所以你看,现在的战事不是一味猛攻,而是既要打得漂亮,又要控制节奏,不让自己陷入被动。
八月十二日到十三日,战地消息和外交新闻几乎是同时刷屏。阿拉斯加的美俄首脑会晤时间定下来,普京行程确认后,东部战场的动静反而更急。
这节奏,让人很难不去想,战线上的推进是在为谈判铺路。
我看到路透、法新社等多家报道里,都提到这个时间点的巧合。俄军手里有了新的推进地图,谈判桌上的底气自然就不一样。
乌方也没闲着,泽连斯基在基辅对外表态,不会以任何领土交换停火。
这句话放出来,等于提前把牌亮给美俄看。乌克兰情报部门甚至在同一天发布消息,称俄军的渗透小组并没有形成战略突破,同时也承认有部分纵深被对方利用。
这是典型的战场与外交绑在一起跑,前线一边打,后方一边谈,你的牌面就随着每一公里的推进或失守而变。
这种玩法,风险高,但在大国博弈里太常见了。谁不想在谈判桌上抬高声音?尤其是阿拉斯加这种会被全球媒体聚焦的场合。
另一层是信息控制,俄方媒体大力报道“纵深推进”,并用“红军城”这个旧称呼反复出现,这是有叙事意味的。
它能唤起国内受众的历史记忆,也能在国际舆论上制造一种延续性。乌方媒体则坚持用“波克罗夫斯克”,用现在的地理符号把它固定在乌克兰版图上,这两种命名,就是一种无声的较量。
在战术上,ISW的分析指出,俄军虽然前出了,但突出部两翼暴露,补给线长且没有重装甲掩护。
根据 DeepState 地图,截至 2025年8月11日,俄罗斯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的推进情况估计。
换句话说,打得猛是一回事,能不能守住是另一回事。这个楔形推进更像一次赌注,赢了能直接卡断补给走廊,输了可能要面对反包夹。
接下来几天,波克罗夫斯克周边的命运会很大程度上影响顿涅茨克州的整体格局。
这座城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它是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、斯拉维扬斯克的补给要冲。如果防线在这里被撕开一个口子,北边的乌军集群就会承受更大压力。
权威媒体在过往类似情况下的报道中提到,一旦战线逼近城区,基础设施和居民安全就会受到直接威胁。
断电、断水、道路封锁,都会让普通人首当其冲。乌克兰政府过去在东部战区的经验是,必须提前疏散,否则一旦炮击范围扩大,损失就不可逆。
俄罗斯袭击乌克兰顿涅茨克州多布罗皮利亚后,建筑物被毁
短期内有几个关键看点:
第一,前沿的无人机密度是否继续增加。最近几周,顿涅茨克方向的无人机作战频率在AP和路透的战地稿里屡次出现,如果这一趋势持续,说明双方都在加码侦打。
第二,俄军能否在48小时内完成工事化稳固,并沿纵深两翼扩张。这将决定它是短暂穿插,还是转向战役突破。
第三,乌军是否会在这里投入战略预备队,因为一旦投入,就等于承认这里是主战场之一。
第四,阿拉斯加峰会期间和结束后,战线是否会出现同步变化,这能反向验证双方的战场—外交联动假设。
我更关注最后一点,因为这不仅是军事问题,也是政治心理战。会谈桌上有的牌,不一定是当天打出来的,很多是前一周战场上准备好的。
在这一轮攻防里,俄军用的是小分队、无人机和信息战三位一体的组合,乌军则以机动防御、反侦察和舆论澄清应对。
这不是一场能靠单一战术取胜的较量,它是全方位的消耗赛。
接下来的结果,很可能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兵力对比,还要看外交场上谁更能扛住压力。
参考资料:
新华社:俄乌顿巴斯前线最新战况及多布罗皮利亚方向冲突报道(2025年8月12日)
俄罗斯卫星通讯社: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俄军推进及战略意义分析(2025年8月12日)
乌克兰国家通讯社:乌军防御情况与指挥部应对措施通报(2025年8月12日)
我要配资网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